来和去

想象力学实验室

这个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19.2-2019.8
公共项目《为某人设计墓碑》
2019.8-2019.10
小说《环岛》
2019.11-2020.1
展览《来和去》

阶段一:为某人设计墓碑

《为某人设计墓碑》以墓碑为切入点,设计出一些人对于未来时间、未知地点、未知载体的此刻假设。每一块墓碑都可被视为一份「肖像档案」。

招募链接:如果你对为自己设计墓碑感兴趣,希望和艺术家一起探讨自己墓碑的可能性,欢迎参与。

#01 招募

#02 一半的墓碑

#03 共享墓碑

#04  规划自然与墓碑

#05  谢谢参与

四川大邑县有位住持,九十年代起接管了唐代开凿的药师岩石窟。但他嫌这些古代石窟太老旧了,于是找来工人用油漆重新粉刷上色。他去世后就葬在石窟边。

阶段二:环岛

这五篇关于环岛的文字是「来和去」这个展览的序曲,同样也作为「为某人设计墓碑」这个项目的阶段总结。文字中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改编自单个或几个参与者。我把他们的故事发生地都挪到了我家楼下的这片环岛中。

#01 环岛一

#02 环岛二

#03 环岛三

#04 环岛四

#05 环岛五

阶段三:来和去

在这场展览中,金亚楠带来了一组装置以及一个围绕短篇小说构成的房间。它们构建起了一处充满模糊形象的人工景观。景观中散布着各种折射个人焦虑的行为痕迹,暗示出了一种广泛的人类活动与社会政治问题之间的隐性关联。

地毯上,一条被卫星精确定格的轮船尾迹似乎就是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焦虑的显像。相比之下,一把可被移动的转椅以及转椅上那个巨大的形状却塞满了这个储藏空间,让这种原本被缓解的焦虑变得局促起来。地毯上,一条被卫星精确定格的轮船尾迹似乎就是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焦虑的显像。相比之下,一把可被移动的转椅以及转椅上那个巨大的形状却塞满了这个储藏空间,让这种原本被缓解的焦虑变得局促起来。

八月港口

香港维多利亚港八月的地理信息,用户体验版下载自Digital Globe公司官网。

涤纶编织、立体印刷
447cm×233cm×0.8cm

斯坦丁

聚酯泡沫、镀锌钢、A4抛光黄铜板
14组、单个框尺寸110cm×100cm×89cm

这些被丢弃的雕塑切块分属于不同的公共雕塑,其完整面貌不详。它们被分别放入标准化的物流货框中,并成组地分散在展厅的各个区域,形成了这个展览的主要视觉面貌。斯坦丁是金亚楠创造的一个名字,并且频繁地出现在他类似的创作中。他将英语中standing这个单词简单地音译为了中文,并希望通过使用这个名字,来塑造一类没有意义倾向的形象,获得一种似有若无的相信。

移动的位置

铸铝转椅底座、石膏板、墙面腻子、镀锌钢
360cm×270cm×80cm

几乎填满

塑料储存盒、彩色石膏板、松木
310cm×76cm×41cm

对立面

彩色石膏板、松木、墙面腻子
240cm×78cm×78cm

摸平的双脚

青铜、黄铜、热着色
整体尺寸 140cm×60cm×9cm

除了小说中出现的主人公,展出的所有作品中,似乎都缺少一个主语,是谁抚摸了谁?或者是谁精确了谁?这里指出了一个问题,即“授让”开始以一种更合理的姿态出现在庙宇、保险、公共墓地、景区、花园、广告、个人隐藏文件夹……里。时而出让,时而收紧,成为一种普遍的个人焦虑的缓解途径。

艺术家于2019年3月开始的“为某人设计墓碑计划”,似乎也是一场关于个人焦虑缓解的设计。每个参与者都暂时获得一种逃离常规制式的权力,去假设自己的来去方式。每一次设计以一种信以为真的方式出现,却往往又在戏谑和迟疑之间隐去。

摸平的指尖

青铜、热着色
25cm×15cm×13cm

影片拍摄于杭州最早的公营墓地南山陵园。

高清、彩色 1分45秒、循环播放

古老的设计

原型来自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1-1680)为宫廷和公众广场设计的一种监听装置。

大理石、黄铜板、热着色60cm×40cm×18cm